0230004

與人為善、純粹利他

傳遞正面價值觀的高教創新教育家

Be Kind to Others without Asking for Return

Dr. Fuh-Sheng Shieu, President of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an Innovative Educator Passing Positive Values

撰文:林麗娥

教育肩負著『百年樹人』的使命,一點一滴的教育工作,無不在培育人才為社會所用而努力,為知識文化的承傳與開創而奮鬥。而教育的功效往往不是立竿見影,而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考驗。因此,校長是一個相當不容易又高壓的職業,工作內容廣泛,任何的決策都與學生、老師、家長,甚至整個國家總體發展都有關。尤其臺灣高等教育面臨許多困境,諸如少子化,造成生源不足、入學門檻降低、學生素質低落、經費不足、產學脫節、國際競爭力下降等問題,如何提出解方、進行校園治理,正考驗著每所大專院校的校長。

我們從國立中興大學薛富盛校長身上觀察到,「與人為善、純粹利他」的人生哲學,正是其創新領導、帶領中興大學成為中部最佳綜合大學龍頭的不二方針。

與人為善、積善果

薛校長表示,他的人生際遇很特別,過去與人為善、熱心助人所累積的善因,也許哪天因緣際會下就會得善果,成為你的貴人。好比他自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畢業後,沒有跟著多數同學選擇出國進修與繼續就讀研究所,反而是先選擇當兵。當兵正好抽中上上籤,最艱苦的兵種-海軍陸戰隊。進入部隊時,很幸運地遇到在清大就認識、互動不錯的李吉仁學長 (現任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於是就跟著學長在海軍陸戰隊 66 師師部服務,因此少掉許多師對抗、高難度的操練。

在臺中清泉崗服完海軍陸戰隊預官役後,轉而受聘於高雄中鋼冶金技術處擔任股長及工程師,工作內容主要是處理統計報表、良率品管等業務。中鋼是當年人人稱羨也想搶進的大企業,工作之後,薛校長發現自己最想要的是從事研究工作。於是在中鋼任職一年後開始準備托福和 GRE,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成功申請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全額獎學金,直攻碩博士。

薛校長也提到在美國念書這段期間,受其博士指導教授 Professor Stephen Louis Sass 影響甚深,Sass 教授是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研究金屬和陶瓷原子結構的知名學者,對晶體學的研究深具影響力。作為大師級的教授,指導學生還是非常具有耐心。校長憶起,在就讀博士班期間,投稿的第一篇文章是有關冶金技術。Sass 教授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會先就文章因果關係、邏輯架構進行指導,待這部分確認後,還會針對英文的修辭技巧進行指導,增加其文字美感與易讀性。如此與指導教授來來回回討論、修改了至少 20 次以上,堆積起來的草稿約莫有 60 多公分高。儘管過程十分辛苦,但收穫進步良多。感念指導教授之前耐心懇切的諄諄指導,薛校長回臺灣任教後總共邀請 Sass 教授來臺灣三次,進行專題講座並遊歷臺灣。Sass 教授思想極其開放,對科學有著感染力的熱情,其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視徒如子女般地關愛與包容的氣度,也深深地影響了薛校長帶領學生的指導方式,沒有預設立場、盡量發揮有教無類的精神,嘉惠無數的莘莘學子。

薛校長與康乃爾指導教授 Professor Stephen Louis Sass 合影。

薛富盛校長伉儷合影於興大新化林場。

關注因果脈絡進行創建

儘管薛校長不是中興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感於中興大學提供其職涯發展舞台,因此非常致力於推動中興大學的校務發展。自 1993 年任教於中興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後,不僅擔任過所長,更創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主辦兩次「材料科學學會國際會議暨年會」,之後擔任工學院院長、研發長,行政資歷十分豐富。對於薛校長來說,只要是方向正確的事情就會全力去推動,同時政策的成敗經常並非眼前的結果可以論定。其擔任研發長期間,配合教育部推動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整合發展計畫,希望兩校合併,結合臺中教育大學師培強項、校友力量,以增加學校的競爭力。儘管兩校最終未能成功地合併,但並非全無收穫。在兩校整合發展計畫推動的過程中,獲得教育部經費支持,先就文學大樓而非學校發展主力的理工農領域進行整建,以平衡弱勢科系發展,強化人文社會教育。

除此之外,薛校長對於校務的治理,非常注重在複雜多元的政策脈絡關係中梳理,以及進一步解釋制度與歷史之間的因果關係。薛校長提到 1919 年中興大學的前身「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成立,校址位於臺北城西門街的舊總督府廳舍 (現址為臺北中山堂),1928 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被併入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校址即在現今的臺灣大學。1928 至 1943 年間興大與臺大原為一家,具有相當深的歷史淵源。直至 1943 年,附屬農林專門部從臺北帝國大學分出,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並遷址至臺中現今校址,興大才正式與臺大分家。直到 1945 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舉行閉校儀式,才結束臺中農專時代。並在隔年,改制升格為「臺灣省立農學院」,成立農藝系、森林系、農業化學系。國民政府接管後,1954 年首次大專聯招,參與的只有臺大、師大、興大和成大,也就是日據時代所留下最早的高等學校。

就興大與成大發展過程相比,興大選擇先成立獸醫系,成大則設立醫學院暨附設醫院,並列為國家十四項重大經建計劃,帶動整個校務、醫療品質、地方經濟的發展,自此拉大了兩校間的發展差距。薛校長信心充足地表示,中興大學是有足夠的能量成立醫學系的。薛校長深知離島偏鄉的醫療人力嚴重不足,加上衛福部「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醫事人員養成計畫」推動,將增加公費生名額。經過四年的努力,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於今 (2022) 年獲教育部同意成立,衛福部正式來函,核給 23 名公費生招生名額。今 (2022) 年 8 月興大將招收首屆後醫系學生。

國立中興大學於今 (2022) 年 3 月 11 日舉辦學士後醫學系招生記者會,是中部唯一的國立後醫系,也是國內唯一與 2 所醫學中心合作的醫學系。

建立雙語國際化環境因應人才荒

目前全球尚在疫情的壟罩中,而美中兩強於科技領域互相爭霸的態勢,短時間內亦不易扭轉,美國力促全球供應鏈從中國撤出,中國亦積極進行去美國化,使全球意識到必須分散半導體製造業據點,積極發展半導體自主化的重要性。臺灣如何持續維持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的要角,除了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供給,是攸關未來十年臺灣半導體產業能否持續壯大的關鍵因素。薛校長表示,美國源源不斷的世界精英人才供應是美國能在世界科技產業長期一枝獨秀的主要原因,而背後開放的教育政策、移民政策、優渥的薪資與生活條件,提供了一個連貫又得以持續創新的環境。目前臺灣高教深受少子化所苦,此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未來人力短缺恐成必然。因此,在國內高教和產業界有限資源的限制下,建立完整的雙語國家,改善海外優秀人才來臺就學、就業、設廠的環境,策略性目標招募海外留臺意願較高的人才是臺灣目前可以做的。

純粹利他凝聚合作

面對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要發展,還要創新,才能因應世界快速發展。薛校長每每針對臺灣高教問題提出觀察洞見與改善方案。像是成立 11 校「臺灣國立大學系統」(NUST) 為臺灣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規模的跨界跨平台;8 校的臺灣國際產學中心 (TGC),並與歐洲在台商務協會 (ECCT) 簽署 MOU,進行產學交流,寫下跨校國際產學合作新頁。薛校長表示,之所以會出任「臺灣國立大學系統」總校長,是因為中興大學作為中部頂尖研究型綜合大學,領頭登高一呼進行號召,是可以結合許多各具特色、辦學認真的學校,在有限的條件下共享資源、整合能量,發揮最大效益,共同面對生源不足與退場的壓力。

除了建立大學聯合系統,薛校長也觀察到美國學術界裡的華人師資來自臺灣的愈來愈少,臺灣養成的高教人才不設法升級,培育出足以前進歐美一流大學任教的人才,不利於臺灣的第二軌外交,將成為新國安危機。無論就政府資源、大學學費收入及產業建教合作的角度來看,確實無法跟國外相比,但透過學校的國際化網絡連結國外一流大學的資源做為己用,借助歐美高教資源共同培育人才,是可以讓臺灣高教更具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中興大學即首開高教先例,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簽訂獸醫學士跨國雙聯學位,不僅成為亞洲區唯一與兩大獸醫名校簽訂雙聯學位的學府,更可縮短臺灣學生前往美國取得學士後獸醫學位的時間,為跨國獸醫人才養成帶來更多優勢。

薛校長從小成長於澎湖,離島學習資源相對短缺。做為澎湖的異鄉遊子,成長環境、求學過程等生命經驗的啟發,薛校長對於社會整體發展、環境改變,有特別敏銳的洞察力,也造就其日後深具人文關懷、教育熱誠以及扶助弱勢「純粹利他、與人為善」的人生哲學。而這樣的人生哲學,也充分體現在其高教政策規劃、整合資源合作、串聯社會網絡以擴大影響力之上。

薛富盛

校長

國立中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