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6 月出版

科儀新知 第 219 期

3D成像與成型技術專題

0219047

條紋投影技術於三維形貌、移動速度、與三維形變量量測的應用

Applications of Fringe Projection Techniques to 3D Profile Inspection, Velocity Detection, and Deformation Sensing

蘇威宏、羅毓恆

Wei-Hung Su, Yu-Heng Lo

利用條紋投影 (fringe projection) 技術進行物體表面的三維形貌量測,是十分普遍的作法,本文除了介紹其量測原理,亦藉由公式推導,證明此技術亦可進行待測物各局部區域的三維速度、及三維形變量量測,甚至與形變有關的量測,例如三維熱膨脹系數、物表溫度分佈、表面駐波的分佈等,都可透過這項技術完成。在目前眾多形貌檢測技術中,是唯一一種僅由一張擷取影像,即可達到上述多項功能的光學檢測技術。

Profile measurements performed by fringe proje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commonly studied for a while. In this article, we extent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fields of velocity sensing and deformation inspection.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clude: (1) capacity of non-scanning and full-field measurements, (2) system simplicity, (3) fast measurement speed, (4) easiness for calibration, and (5) low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 major problem for interferometers). Only one-shot measurement is required for data processing. The full-field property makes it possible to inspect several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

一、條紋投影技術應用於三維形貌量測

1.1 條紋相位與深度座標之關聯性

條紋投影技術應用於三維形貌量測的原理,是將一穿透率呈弦狀分佈的圖案 (sinusoidal fringe pattern) 投影在待測物體上,物表上的條紋分佈,則由另一視角上的 CCD 所記錄。 CCD 所擷取的條紋分佈,將隨著物體輪廓而扭曲,故條紋扭曲程度和待測物體的深度變化有關,稱為「相位-縱深」關係式 (phase-to-depth relation),找到此關係式即可進一步得到物體表面的三維座標。其光學架構如圖 1 所示,

圖 1. 光學架構。

將一穿透率呈弦狀分佈的圖案,投影在待測物體上,空間中的光強度分佈可表示為

其中 a 為直流項,b 為條紋振幅,TxTz 分別為 x 軸與 z 軸方向的週期。若待測物體的表面輪廓與 x-y 平面之間的距離為 Z(x, y),則投射於物體表面的反射光強度可表示為

其中 R(x, y) 為物體表面的反射率。物體表面上的條紋分佈,由單色 CCD (image sensor array) 所記錄,其灰階分佈可表示為

其中 xdyd 分別是 CCD 感光板所對應的水平軸、與垂直軸,A(xd, yd) 為直流項,B(xd, yd) 為條紋振幅,ϕZ(xd, yd) 為條紋相位分佈。感光板座標系 (xd, yd) 與實物座標系 (x, y) 之間的關係為

其中 M 為透鏡放大率。另一方面,CCD 所記錄的灰階分佈,在經過曝光時段Dt 後,可表示為

其中 K 代表反射光強度與灰階之間的轉換常數。比較公式 (3) 與公式 (5),可得

再由公式 (6a),得知所謂的「相位-縱深」關係式:

亦即待測物體的形貌 (即物表上的深度座標),可由投影其上的條紋相位 ϕ(Mx, My) 求得。至於ϕ(Mx, My) 的獲取方式,則可藉由相位移技術 (phase-shifting techniques)(1)、傅氏轉換法 (Fourier transform method)(2) 完成。

一般來說,對於要求高精準度、針對靜態物體的形貌量測,往往由 phase-shifting techniques 進行相位萃取,這是因為 phase-shifting techniques 需要擷取三張以上的影像 (故適用於靜態物體),而多次重覆性的量測,亦有助於精確值的提升。例如以顯微物鏡作為光學系統,其縱深的解析度可高達 0.2-micron(3),而選用廣角透鏡,其縱深精確值可達到整個field of view 的萬分之一(4)。至於 Fourier transform method 則只需擷取一張影像 (屬於 single-shot techniques),故適用於動態物體的形貌量測,也因單張影像的資訊,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干擾、或誤導 (例如陰影區誤以為是暗紋、周期較大之區域易受雜訊影響而誤判其極值位置),故其精確值低於 phase-shifting techniques。

本文著重於動態物體的三維形貌量測,因此於章節 1.2 介紹以 Fourier transform method進行相位萃取的原理。

1.2 利用 Fourier transform method 求條紋之相位(Mx, My)

在公式 (3) 中,條紋的灰階分佈亦可用複數型態描述:

其中,,而「*」為共軛運算子。

對公式 (8) 中的 xd 軸作一維傅立葉轉換,即可得

其中。在公式 (9) 中,選擇一個適當的 band-pass filter,可取出頻譜。對進行反傅立葉轉換,可得

條紋的相位值便可以由下式來決定:

其中,Im 代表的是虛部項,Re 代表的是實部項。求得的相位值和反正切函數相關,其值介於 -p 到 +p 之間,呈現不連續的相位分佈,因此以ϕwrapped 標記之,必須利用相位展開技術 (Phase-unwrapping),將不連續的相位值展開成連續值。

1.3 實驗

圖 2 為條紋投影技術應用於三維形貌量測的部分實驗成果,圖中每個畫素所代表的顏色與數值由置於圖下的 color bar 表示。將一直徑約為 4 公分的圓球物體,靜置於圖 1 所示的光學系統中,並以弦狀圖案投影於圓球物體上,圖 2(a) 即為單色 CCD 擷取之影像。藉由章節 1.2 所述的方式 (公式 (11)),可獲得條紋的相位分佈,其萃取結果如圖 2(b) 所示。再依Goldsteins algorithm 作相位展開,可得 ϕ (Mx, My),圖 2(c) 為其執行成果。再透過公式 (3),可重建其形貌,如圖 2(d) 所示。系統精確值與投影條紋的週期、CCD 之採樣密度、band-pass filter (作用於公式 (9)) 的適當選取有關,本實驗裝置的系統精確值約 200mm。

圖 2. (a) CCD 所擷取的影像; (b) 介於 -p 到 +p 之間的相位分佈ϕwrapped (Mx, My);(c) 利用相位展開技術所得之相位分佈ϕ (Mx, My);(d) 重建之三維形貌。圖中每個畫素所代表的顏色與數值由置於圖下的 color bar 表示。

二、條紋投影技術應用於三維速度量測(5)

2.1 移動速度與形貌梯度、條紋對比度之關聯性

系統採用之光學架構與圖一相同,其差別處在於待測物為動態、且沿著某一方向移動。圖 3 為 CCD 在曝光時段內,圓球物體因移動而造成擷取影像時,條紋變得模糊的情況(5),其中圖 3(a) 為物體由左往右移動時,條紋的分佈情形;圖 3(b) 為物體靜止不動時的條紋分佈;圖 3(c)、與圖 3(d) 則分別是圓球物體由下至上、與由遠至近的情況。對比各圖的差異,我們發現條紋的對比度和深度位移量DZ 有關,例如圖 3(d) 的整體條紋對比度皆變差 (相對於圖 3(b) 而言),這是因為物體各局部區域的深度位移量整體皆相同。另外,條紋對比度愈差,代表深度位移量愈大,例如圖 3(a) 的球體邊緣,其深度變化量遠大於球體中心區域的深度變化量,於是邊緣區域的條紋比中心區域的條紋更模糊,而且模糊程度與形貌梯度DZ/Dx 有關。另一方面,圖 3(a)-(d) 的條紋分佈大致相同 (特別是圖 3(d) 與圖 3(a) 格外相似),似乎模糊的條紋也可反映其深度輪廓。有鑑於此,我們進行了相關理論的公式推導。

圖 3. 圓球物體在各種移動狀態時,CCD 所擷取之影像:(a) 圓球物體由左往右移動;(b) 圓球物體保持靜止不動;(c) 圓球物體由下往上移動;(d) 圓球物體由遠往近移動。

承襲圖 1 的座標系統,若待測物體以速度 (υx,υy, υz) 於 (x, y, z) 座標系中移動,則深度輪廓 Z(x, y) 為時間函數,可表示為

其中 Zo (x, y) 表示物體在初始時間 t = 0 時的深度輪廓,為單位向量,「」為二維偏微分運算子,其定義為。至於待測物體的反射率也會隨物體的移動而改變,可用 R (x-υxt, y-υyt) 表述之。

因此,公式 (2) 中,投射於物體表面的反射光強度應修正為

在感光板曝光時段Dt 內,擷取的影像因物體移動而模糊。因此參考公式 (3),模糊影像之灰階分佈可表示為

其中ϕblurred (xd, yd) 代表模糊的條紋相位值,Ablurred (xd, yd) 與 Bblurred (xd, yd) 各為模糊影像的直流項與條紋振幅。另一方面,CCD 所得到的模糊影像與反射光強度的時間積分有關,可描述為

在曝光時段內,若 R (x, y) 相對於 x 軸與 y 軸而言,變化不大,則公式 (15) 可改寫為

將公式 (12) 代入公式 (16),可得

其中,sinc (x) = sin (px)/(px),而 Z1(x, y) 為物體在時間 t = t1 時的深度輪廓:

比較公式 (14) 與公式 (17),可得

由公式 (19a) 知,動態物體在 t = t1 之瞬間形貌,可直接由模糊的條紋來求出,其關係式為

欲求取相位分佈ϕblurred (Mx, My),可先由公式 (11) 計算ϕwrapped,再利用相位展開技術而取得。另外,由公式 (19b) 與公式 (19c) 得知

其中 Tz 為弦狀圖案投影至待測物前,沿著 z 軸方向的週期,ab 分別是弦狀圖案的直流項與振幅,皆為已知常數。

由之前的研究成果得知(6),公式 (21) 成立的條件有兩個:

1. 待檢測區域在移動期間並沒有明顯的反射率變化,亦即公式 (15) 可化簡為公式 (16) 的情況下,公式 (21) 才會成立。

2. 深度位移量DZ 必須小於 Tz,否則會導致深度輪廓 Z1 (x, y) 的誤判,進而造成速度量測的誤差。再依據公式 (12),可知公式 (21) 成立的另一條件為

公式 (21) 說明移動速度 (υx, υy, υz) 與形貌梯度 ()、條紋對比度 (Bblurred/ Ablurred) 有關,因此,只要得知 Z1 (x, y)、Bblurred (Mx, My)、Ablurred (Mx, My)、Tz 等參數,即有機會求出移動速度。其中 Z1 (x, y) 可由公式 (20) 計算而得,至於 Bblurred (Mx, My)、Ablurred (Mx, My) 的計算方式,將於章節 2.2 說明。然而公式 (21) 有三個未知數,分別是 υxυyυz,故至少需要三個的方程式解這三個未知數。具體的作法如下:在模糊影像 (xd, yd) 中,取 N 個採樣點 (當然,這 N 個採樣點都必須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其中 N ≥ 3,每個採樣點代入公式 (21) 後,可獲得 N 個方程式,由於每一採樣點皆以相同的速度 (υx, υy, υz) 移動,因此這 N 個方程式僅有υxυyυz 三個數為未知,可依最小平方法 (least-mean square method) 取得其速度。

2.2 利用 Fourier transform method 求參數 Bblurred (Mx, My)、Ablurred (Mx, My)

在公式 (9) 中,選擇一個適當的 band-pass filters,可擷取出 A (fx, y)。因此模糊影像的直流項 Ablurred (Mx, My),可藉由反傅立葉轉換求得,如下列所述:

另外,模糊影像的條紋振幅 Bblurred (Mx, My),可由公式 (10) 得知:

2.3 實驗

實驗架構如圖 4(5) 所示,待測物為直徑約 4 公分的兩個圓球物體,分別置放於兩個移動平台上,這兩個平台各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托著圓球物體移動,左側及右側的球分別以 (υx, υy, υz) = (8.71 mm/sec., 0.0 mm/sec., 0.0 mm/sec.) 及 (0.0 mm/sec., 0.0 mm/sec., 8.71 mm/sec.) 移動。

圖 4. 進行動態量測之實驗架構。

圖 5(a) 為圓球物體因移動而造成擷取影像時,條紋變得模糊的情況,圖 5(b) 為利用公式 (23) 所得的直流項分佈 (即 Ablurred (Mx, My)),至於振幅項分佈 Ablurred (Mx, My) 則可由公式 (24) 求出,其結果如圖 5(c) 所示,其中的一部分雜訊已透過 band-pass filter 濾除。藉由公式 (11) 可萃取模糊條紋的相位分佈ϕwrapped (Mx, My),其分佈如圖 5(d) 所示。依 Goldsteins algorithm 作相位展開,可得ϕblurred (Mx, My),再依據公式 (20),可重建 t = t1 時 (即曝光至Dt/2 時) 的瞬間形貌。圖 5(e) 即為量測系統所得之三維形貌,其系統精確值約為 200mm(5)。取這兩個球體中心區域的畫素作為採樣點 (每個球體約有 8000 個採樣點),代入公式 (21) 後,每個球體可獲得約 8000 個方程式,再依最小平方法計算移動速度,其結果為左側球體 (υx, υy, υz) = (8.25 mm/sec., 0.10 mm/sec., 0.87 mm/sec.)、與右側球體 (υx, υy, υz) = (0.09 mm/sec., 0.09 mm/sec., 9.05 mm/sec.)。

圖 5. (a) 待測物體在移動期間所擷取的影像;(b) 直流項分佈 Ablurred (Mx, My);(c) 振幅項分佈 Bblurred (Mx, My);(d) 相位分佈 ϕwrapped (Mx, My);(e) 重建之三維形貌。圖中每個畫素所代表的顏色與數值由置於圖下的 color bar 表示。

三、條紋投影技術應用於三維形變量量測(7)

若待測物並非剛體,而是具有彈性、或是縮脹性,則可從下列的論述進一步求出各局部區域之形變量。原理與方法如下:

1. 將待測物表面區隔成數千或數百個小區塊,每個區塊至少包含三個以上的採樣點,若同一區塊內的採樣點都以相似的速度 (υx, υy, υz) 移動,則可依章節 2.1 所述,將這些採樣點代入公式 (16),再依最小平方法,取得各個小區塊的移動速度 (υx, υy, υz)。

2. 各個區塊的三維形變量 (lx, ly, lz) 可由曝光時間t與移動速度 (υx, υy, υz) 的乘積求出。

實驗架構如圖 4 所示,取一待測物體置放於移動平台上,平台速度 (υx, υy, υz) = (7.54 mm/sec., 0.0 mm/sec., 4.36 mm/sec.) 托著待測物體移動。在平台移動期間,CCD 進行影像擷取,曝光時間為 0.3 秒。圖 6(a) 為 CCD 擷取的影像。依據公式 (20),可求出曝光至Dt/2 時的瞬間形貌,如圖 6(b) 所示。圖 6(c) 與 (d) 為各個小區塊的分別在 x-軸與 z-軸之形變量分佈。由於整個待測物體皆以相同速度移動,因此除了邊緣區域外,各局部區塊的形變量大致相同,不過與實際移動量相比 (lx = 2.26mm、lz = 1.31 mm),z-軸方向的形變量誤差較大(5)。另外,邊緣區域由於深度位移量DZ 大於 Tz,因此形變量的誤差也比較大。

圖 6. (a) 待測物體在移動期間所擷取的影像;(b) 重建之三維形貌;(c) 待測物體在 x-軸方向的形變量;(d) 待測物體在 z-軸方向的形變量。

四、結論

本文介紹了條紋投影技術在光學量測的應用,僅由單張影像,即可獲得動態物體的瞬間形貌、三維移動速度及三維形變量。由於是 Full-field measurements,所以待測物各局部區域的速度與形變量都可求出,基於此又可衍生出其他相關的檢測,例如旋轉物體切線方向的速度、非均勻物質的三維熱膨脹系數、表面駐波的分佈等。不過深度位移量DZ 大於 Tz 時,會產生極大的誤差,需慎選曝光時間與投影的條紋週期。另外,待檢測區域在移動期間有明顯的灰階變化時,也會產生極大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