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7004

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撰文:林麗娥

協助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的感測器、

外銷到日本、東南亞、美國多個國家的「地震預警與速報系統」,

都是出自於臺灣環境監測第一品牌:三聯科技。

臺灣這塊不算太大的土地上,孕育出許多全球性或區域性市場領袖地位的中小型企業。時光倒轉到對臺灣經濟成長扮演重要角色的十大建設,其施工監控、地震監控也都可以看到三聯科技的身影。《科儀新知》237 期特別為讀者規劃可探測周圍諸多環境參數,能夠收集大量數據,進行適當計算處理,應用於農業、軍事、健康醫療、環境監測的「智慧微塵技術與應用觀測」專題。本期「人物專訪」特別邀請到財團法人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勤美集團的林廷芳董事長。讓讀者了解臺灣長青科技企業的韌性與發展過程,如何在地營運,進行全球化長期佈局。

成立於 1967 年的三聯科技,多年以來仍然維持每週一早上的 8:30 的週會。《科儀新知》適逢與林廷芳董事長約訪週一的上午,在會議室門外稍作等候的我們,聽到林董事長正提醒、勉勵同仁執行工作不忘三聯科技的使命 (mission statement):「協助人類了解環境」。正式開始訪問後,林廷芳表示:「由於我現在還是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提醒一下同仁,我們是透過監測來了解我們的自然環境、工作環境,以提高人類生活居住的安全與品質,所以不要忘記公司的使命,而且要提供 real data,這樣公司產品才會受到信賴。」作為聚焦於感測、監測產品和服務的長青企業,產品服務受到世界各地的信賴,的確其「有所值,來自有所堅持」。

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

三聯的故事要從林廷芳的父親-三聯科技的創辦人林榮渠董事長說起。林廷芳從小看著父母為了創業奔走忙碌,父親在創辦之前曾在台電服務長達 15 年,工作表現優異,還當到台電機電科科長。當時的水力發電廠都遠在深山、交通也不方便,出差往返經常不在家,父親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小孩的學業,於是在朋友的鼓勵下,成立了三聯科技,以配電盤製造、電氣安裝、代理儀器為主。當時林廷芳才 10 歲,開玩笑地說到:「所以我很小就當童工,在家裡幫忙鎖螺絲、擺配電盤。」

林廷芳分享到,三聯科技創立以來,一路上面對的危機、困難,可比喻為族繁不及備載,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第一次的經營危機是發生在 1973 年的石油危機。當時因為中東地區戰事連年,導致石油價格暴漲,很多接單都因為原物料上漲而做不下去。有些公司為了節省成本都會偷工減料,像是採用次級品或使用較細的銅線來渡過難關,父親堅持誠實的理念,不願採用這些方法,就把相關部門收掉不做。有鑒於工程監測對製造品質的重要性,公司決定由電力工程轉到貿易商的角色,開始引進、代理各項監控及精密儀器。

林廷芳表示,就如同凱因斯理論:政府在經濟衰退時會提出各種政策刺激需求,以達到減緩失業、經濟復甦的目的。當時政府在石油危機爆發後的兩個月,宣布推動「十大建設」以刺激經濟發展。當時許多重大土木工程都需要感測監控技術,以驗證工程設計的正確性與監控施工的安全性,三聯科技接到政府的「水庫工程監測」。當時林廷芳申請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準備出國讀書。柏克萊的教授 Carlson 博士 (Roy W. Carlson) 告訴他:「學校永遠會在。你可以參與到工地從第一塊石頭 (the first rock) 到完成,這機會太難得了。」於是林廷芳回到臺灣,從翡翠水庫開始,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土木、精密機械的專業監測技術團隊,一路到德基、石門、曾文等水庫,核一、核二與核三廠,雪山隧道甚至連中油 LNG 液化儲氣槽、台塑六輕油槽等,其施工監控、地震監控,都是由三聯科技所提供。

實際上在臺灣經濟起飛前,整個臺灣經濟環境並不好,第一次石油危機、當時還受到中日斷交、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國際情勢的影響,當時臺灣要進口儀器設備,黑市還喊價到 40 幾塊台幣兌換 1 美元。林廷芳表示:「創業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時候為了發薪水,跟著父親去了當鋪好多次。」讓林廷芳印象深刻、第二次的發展困難,也是受到 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所影響,石油對臺灣而言就是「成本」,進口石油的價格大幅飆漲,企業整體成本就會立刻飆升,就會影響到三聯科技的營運穩定與表現。

第三次的發展困難是發生在 1995 年李登輝總統訪美引爆的台海飛彈危機,當時半導體產業逐漸興起的趨勢下,三聯決定與日本多摩化學 (TAMA) 合作,在臺灣成立多聯科技公司。只是當時兩岸情勢緊張、日本甚至還準備撤僑,在努力溝通協調與信心建立的機制下,與多摩化學談成 50% 對 50% 的投資比例,跨國合作成立專業化學廠,主要提供半導體產業與光電產業高純度品質特用材料,使三聯科技再度跨向新的領域,更加往國際發展。而第四次印象深刻的經營困難,則是 1999 年臺灣發生 921 大地震之後,協助政府臺南科學園區標準廠房的新建工程。由於對南臺灣地方「地緣性」的不熟,在打通關係了解行情上,費了不少功夫。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有句名言:「不要浪費掉一場好的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林廷芳分享三聯科技從創辦到經營的每次轉折與蛻變,異曲巧妙地表示:「每一次危機裡都潛藏著機會,不要浪費掉每次危機,面對陽光就不會看到陰影,要努力讓它成為轉機。」三聯科技的發展無疑是臺灣工業發展史的縮影-「用監測儀器與技術做記錄:為科技作見證、為工業寫歷史」。

實測臺灣場域,保護家園,行銷國際

林廷芳表示三聯開始有自研自製地震預警系統的念頭,主要是來自 921 大地震,那一夜間,震碎了許多人的家園。林廷芳感概地說道:「在臺灣平均每年 4 萬次地震、3.6 個颱風,還有數不完的土石流,我們避也避不掉,卻連自產的地震儀、氣象儀都沒有,全都仰賴進口。」基於愛護臺灣這片土地的使命感,三聯著手投入經費進行研發「地震預警與速報系統」。先是投入以 MEMS 為基礎之地震緊急遮斷 開關,2009 年起與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吳逸民教授進行產學合作,再比對全世界八百筆強震資料,研發出「Palert 地震 P 波感測器」,並於 2010 年起正式投入量產與設置台灣地震 P 波預警觀測網。2013 年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合作,簽署區域地震資訊傳遞服務,搶在地震 S 波來襲前 8 到 30 秒就先預警,讓人民可以先關掉瓦斯、開門、躲在桌下躲避地震,而產業更因此可預先切斷一切可能受災的閥門以降低損失,台灣是全世界繼日本之後有地震預警服務的國家。臺灣本身就是很好的驗證場域,加上 ICT 產業強大,三聯科技將臺灣先天地理環境位置的劣勢轉化成優勢,積極研發出地震預警系統,被全世界廣泛地採用。

臺北捷運採用三聯科技「pALERT F330 力平衡地震 P 波監測儀」,進行地震預警防護。

臺灣企業普遍的困境:國人對本土品牌沒有信心

三聯科技做出第一個國產地震儀後,正式從儀器代理轉入製造、研發。2012 年取得TAF 認證的振動校正實驗室,為三聯自產的地震儀提供校正服務及國際認證保證。單是 2012 年就售出多達兩、三百部地震儀,客戶遍及日本、瑞士、新加坡與中國,甚至韓國的高鐵也採購了三聯的地震儀,也協助政府進行科技外交,捐出許多台系統到印尼、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

反觀在臺灣本土市場占有率就相對沒有這麼高,很多機關團體自國外採購的地震儀、氣象儀,往往都沒有 TAF 認證過。國人普遍對本土品牌沒有信心,很多 MIT 品牌都是到國外打拼後才紅回臺灣,甚至要到國外設立公司,產品貼上「made in USA」、「made in Germany」,國人才會買單。

林廷芳也與我們分享,三聯科技也為高科技廠房進行震動量測。臺灣有很多大廠的結構都是以鋼筋為主,安全性足夠,但是韌性不足。像是半導體晶圓製作、光學元件模組鏡面加工等等,會受到環境的振動,而影響到設備機能的表現及產品的良率。好比軍人過吊橋的時候不能踢正步,因為士兵邁正步走的頻率如果與大橋的固有頻率一致,橋的振動加強,當它的振幅達到最大,以至超過橋樑的抗壓力時,橋就會斷裂。半導體等科技業由於大多使用精密的儀器或設備,對於環境的震動要求極高,使用者雖然感覺不到環境的微小震動,但卻會反應在產線機台或產品品質上。在三聯科技震動監控與設定警報的機制下,協助許多產業進行裝機環境的改善。

三聯科技為高科技廠房提供震動量測服務,改善裝機環境強化產品良率。

傳承與溝通,在長期與短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訪問席間,三聯科技現任董事長林大鈞也一起進入會議室接受訪問。林大鈞是在 29 歲 (2017 年) 那年,從創業的祖父林榮渠手中接下董事長職務,是企業第三代接班人,而林廷芳當時擔任總經理,罕見的父子檔總董座搭配組合,還成為政大企家班教授司徒達賢的教學案例。當《科儀新知》的編輯問到:「要經營延續並擴大家族企業並不容易,父子間如果遇到經營想法不同時,是如何進行溝通、協調?」父子倆相視而笑:「就一起喝個酒」,林廷芳繼續解釋說:我們最常溝通的就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問題。兩者利益經常是衝突的,有時急事緩辦、事緩則圓,所以盡量在長期與短期利益間找到平衡點。加上公司的人力、時間、資源都有限,不可能同時實施這麼多專案,須先排出優先順序 (priority),同時掌握內外在環境的變動,隨時滾動式調整策略走向。

三聯科技祖父孫三代,從第一代紮根、第二代版圖拓展,第三代鏈結國際,逐步建立全球檢測事業版圖。

以賽代訓,知己知彼,屢創佳績

林廷芳不僅在商場上是位成功的企業家,過去還曾經代表國家參加 1980 年美國寧靜湖奧運冬季滑雪與射擊兩項競賽。「從運動競賽中讓他體悟到兩件事:一個是自律、另一個是學會放手」。了解自己不是體育專科生,所以比選手還要更加勤奮練習、加上外文能力相對好,所以就會主動搜尋很多國外選手比賽的資訊與經驗,才得以打敗許多體專學生。這樣的自我要求的自律,也維持到現在,每天約清晨 5 點起床,會固定快走或跑步 5 公里。而現在從選手變教練,「換了位置,當然要換腦袋,當了教練就不可能再去當選手。好比籃球比賽,不管比數如何,都要讓板凳球員下場,讓他有磨練的機會,想辦法讓員工成長得比你更快。」他的方式就是幫員工找比賽,以賽代訓,像是人事部就讓他去申請人事管理競賽、管理部就讓他去申請國家磐石獎,效果往往比老闆天天碎念員工進步得更快。

林廷芳自 1980 年美國寧靜湖 (Lake Placid) 冬季奧運回來後,受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孫運璿親自接見。

三聯的未來:建立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全球檢測事業版圖

林廷芳用詼諧的方式比喻公司的轉型,從配電盤轉到儀器代理商,「我們賣的儀器都很好,就像大同電鍋一樣,都不會壞,還可以傳承三代,所以獲利很低」。轉到土木工程將儀器搬到現場檢測,施工現場環境嚴苛非常辛苦,「不然來賣米好了」,於是開始賣起化學材料。老是做儀器代理商,沒有自己的東西,常常代理權還會被拿走,自己做儀器來保護自己的家園,這樣更扎根。

林大鈞表示:「凡是和環境監測、氣候變遷相關的傳感器都是我們關注的領域」。三聯科技早在 2018 年就布局歐洲,因聯合國巴黎協定納入氣候變遷考量,讓三聯決定攜手法國夥伴 OSMOS 併購義大利最大的氣象儀器公司 SIAP,該公司儀器經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認定,且取得不少國際標案,透過併購,擴大三聯的世界影響力。2022 年則是在美國設立子公司,爭取全球訂單。林廷芳補充說明,三聯科技對與相關產業的併購有敏銳的雷達,原因在於這一代的企業接班與父親那一代有很明顯的不同。父親那一代都生很多小孩、兄弟姊妹很多,像是林廷芳就有七個叔叔、六個阿姨,公司的經營都是依照家族的成員所學專長來分配。「商科畢業就去管錢、會開車的就去當司機、工科的就去研發」,甚至發展出許多家族關係企業。發展到第二、第三代比較晚婚、家裡小孩都生得少,經常碰到企業接班後繼無人或者第三代不想接手,但是這些企業都擁有技術,像是三聯所併購的義大利 SIAP 公司,就是因為家族沒有人願意接續經營,真正的傳承不僅僅是公司管理權、財務的傳承,更多是人脈的傳承。併購公司讓三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三聯的下一步將為各地的橋梁結構進行健康檢查。林廷芳以社會對醫生的需求作比喻,過去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婦產科最受歡迎,現在則是長照科 (長期照護科)。不僅人口老齡化、許多建築也老齡化了。臺灣因為地形關係,大小橋梁約有 2.8 萬座,不可能全數進行廢除或改建。唯有透過科技技術進行量測與分級。因此,三聯科技為老舊的橋樑、建築物提供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能夠收集實時數據,實現實時評估和分析。以振動測量技術,持續監測和診斷橋樑的健康狀態。有安全問題的老舊橋梁,立即改建。以主動的方法使得潛在問題能夠及早檢測,並進行必要的維修或修復,減少重大故障的風險,以確保橋樑基礎設施的安全性。

三聯科技為金門大橋進行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SHM)。